肩旋轉肌鈣化是一種常見的肩關節疾病。好發於四十到六十歲女性患者, 50%的病例發生在棘上肌腱內。其確切病因目前仍有爭議。一種說法是這是肌腱退化的過程,導致肌纖維的壞死,變成鈣化體。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這是受損的肌肉再生的正常過程,此種說法比較符合臨床的觀察.
Dr.Uhthoff發現鈣化性肌腱炎的組織學改變,起初是某些肌腱細胞受到重複性微小創傷或一次較嚴重的受傷,誘導肌腱細胞轉變為軟骨細胞,軟骨細胞製造鈣質,造成鈣化沈積於肌腱內。這些沉積物發展到後來聚結成可觀的骨化結構物。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止期,將近入吸收期,此時,鈣沉積物的周圍表現出與巨噬細胞和單核巨細胞浸潤以及新生血管進入此鈣化物,引發發炎反應,導致嚴重的疼痛,破出的鈣化物(關節鏡下就像是牙膏狀的物體)接觸到肩峰下的滑囊也會導致嚴重的滑囊炎。之後鈣化性肌腱會再走入再生期,健康的肌腱組織漸漸取代受損鈣化的組織。
由於整個過程是組織再生的過程,大部分病患經過保守治療會得到改善。醫生所要作的是在病患引發嚴重的急性發炎反應給予止痛消炎或局部關節內注射類固醇來控制症狀。物理治療及復健儀器療程都應該鼓勵病患參與。體外震波亦對疼痛控制有幫助。
然而,若是嘗試了許多保守治療,疼痛仍無法獲得控制,則需要手術治療。
使用微創肩關節鏡進行肩峰下減壓(肩峰成形術),清楚定位鈣化點並清除之。清完鈣化物後,看旋轉肌袖的破損情況,大部分是不需要縫補的,若是有超過50%厚度的肌腱缺損,則需要縫補。
只有清除鈣化點的病患,術後應馬上做肩關節活動復健 。若同時有合併旋轉肌肌腱的修補,則需保護三週後才開始肩關節活動復健。
經歷:
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運動醫學骨科臨床研究員
中山醫院脊椎科臨床研究員
學歷:
長庚大學醫學士
台灣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候選
專長:
1. 微創關節鏡手術
膝關節鏡:前後十字韌帶重建、半月板修補術、關節軟骨退化
肩關節鏡:旋轉肌腱修補、習慣性脫臼、五十肩鬆解手術
踝關節鏡下踝部韌帶軟骨修補手術 腕關節鏡三角纖維軟骨縫補手術
2. 微創人工關節置換: 膝關節、髖關節、肘關節、肩關節
3. 腰椎退化性滑脫病變 腰椎壓迫性骨折
4. 一般骨科:
骨質疏鬆、扳機指、腕隧道症候群、網球肘、媽媽手、運動傷害、退化性關節炎、
軟骨磨損、肌腱炎、足底筋膜炎、扁平足、腱鞘囊腫、玻尿酸注射
5. 再生醫療: 自體血小板濃縮液注射、震波治療
6. 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及介入性治療
網路掛號: 雙和醫院 https://shh.tmu.edu.tw/page/Shhreg.aspx?deptCode=06&docCode=190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