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字韌帶手術後 ≠ 萬事OK!復健做不好、或是骨隧道位置錯了,一樣可能再受傷】
👨⚕️ 最近門診來了兩位患者,都是在外院接受前十字韌帶(ACL)重建手術後,復原一直不順,才輾轉來到我這裡想了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 第一位病患
30歲男性,約一年前在別的醫院做了ACL重建(使用異體肌腱),術後三個月就停止復健。他說:「醫生說半年能跑,但我現在連爬樓梯都不穩,很怕扭到。」
🔎 我幫他檢查後發現:
✔️ 手術癒合狀況還算不錯,但
❗️ 肌力不足、動作控制失衡
👉 這就是典型的「復健做不夠完整」案例。手術開得不錯,但沒跟上黃金期的復健,導致一直無法真正恢復活動力。
🧍♂️ 第二位病患
也是在外院開刀,術後一年。他非常認真復健,但膝蓋總覺得「不穩、不順」,跑步容易歪,做任何轉向都怕。
🔍 這類案例我會特別留意一個問題:
是不是當初手術時,韌帶重建的位置放錯了?
🧠 外觀上看不出來,但實際上若骨隧道鑽得不對位置,重建韌帶就算癒合了也無法發揮作用。
📌 這時我會安排兩種影像來確認:
- 🧲 核磁共振(MRI):判斷移植物是否有癒合、是否鬆動
- 🧱 電腦斷層(CT):精準分析骨隧道位置是否正確
🔧 若證實位置不對,這類病患就需要重新開刀重建,才能恢復膝蓋的穩定度。
✅ ACL 術後怎麼保養?(簡易時程)
🟡 1~2週:控制腫脹與疼痛、伸直訓練、拐杖行走
🟡 2~6週:部分負重、角度練到90~120度、啟動肌力
🟡 6~12週:正常活動度、平衡訓練、登階腳踏車
🟡 3~6個月:開始跑步跳躍、訓練落地控制
🟡 6~9個月以上:完成功能測試後再回球場比賽
🔍 不同移植物,復健會不一樣嗎?
| 項目 | 自體肌腱 | 異體肌腱 |
| 整合速度 | 較快(6~8週) | 較慢(12週以上) |
| 跑步訓練 | 約3個月開始 | 約4~5個月 |
| 跳躍訓練 | 約4~5個月 | 約5~6個月 |
| 回場時間 | 約6~9個月 | 約9個月以上 |
👉 異體肌腱雖然術後不太痛,但整合慢,復健不能操之過急。
⚠️ 哪些人容易再次斷裂?
- 25歲以下年輕運動員:再斷裂率高達20–30%
- 術後復健不足:肌力差、平衡感沒練好就回運動
- 骨隧道位置不正確者:重建角度錯誤,效果大打折扣
- 關節過鬆體質者:天生韌帶鬆,穩定性難建立
📌王醫師小叮嚀:
✔️ ACL開完刀 ≠ 永遠沒事
✔️ 手術做得好,復健跟不上也白搭
✔️ 若術後狀況一直卡卡,務必尋求專業評估(必要時做MRI與CT)
⸻
👨⚕️ 骨科王智毅醫師 門診時間:
🏥 雙和醫院(醫學中心):週一上午、週一下午、週三上午、週四下午
🏥 豐榮醫院(新北市新店區安德街26巷3號):週二上午
🩺 主治專長:
• 運動醫學及關節鏡手術(肩旋轉肌腱斷裂修補、肩習慣性脫臼、五十肩、膝前後十字韌帶重建、膝半月板修補術、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踝關節鏡、腕關節鏡)
• 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肩、肘、膝、髖關節)
• 骨折外傷手術
• 再生醫療:生長因子注射
• 手外科
📢 歡迎分享這篇貼文
也許你自己不需要,但總有朋友、親人或同事正好遇到類似問題,讓專業的知識幫助更多人少走冤枉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